致敬最美劳动者,传承工匠精神——餐桌上的“魔术师”李荣

日期:2025-04-07 信息来源:勺园、中关新园
 

  编者按

  在燕园四季轮转中,总有一群身影默默耕耘于平凡岗位:从灶台氤氲的烟火到楼宇明灭的灯火,从宿舍楼道的晨昏问候到校园角落的彻夜值守,从精密机械的轰鸣协奏到数字矩阵的无声守护——后勤工作者们以匠人之心雕琢服务细节,以赤诚之情滋养育人沃土。他们不仅是校园运转的齿轮,更是立德树人的隐性课堂。

  为深入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会议中心勺园、中关新园管理部策划“致敬最美劳动者,传承工匠精神”专题报道,通过记录后勤团队躬身笃行的身影,讲述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坚守。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劳动的力量、匠心的温度,共同见证新时代后勤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与育人情怀!

  
李 荣

  在北京大学怡园中餐厅的方寸餐台间,一场静默的魔术每日上演。领班服务员李荣以毫米级的精准与天马行空的创意,让冰冷的餐具开始吟诗,银质刀叉在她手中排列出未名湖的韵律,水晶杯折射的光影刻画着博雅塔的轮廓。这位被师生称作“餐桌魔术师”的她,用十年时光在杯盘碗盏间编制出独特的燕园温情。

  职业启航:燕园为家守初心

  2015年的初春,河南姑娘李荣拖着行李箱站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门前。原本应聘客房服务的她因岗位调整走进怡园中餐厅,当看到墙上“以人为本,以园为家”的鎏金标语时,这个初来乍到的外乡人突然红了眼眶——多年后她回忆道,那一刻,标语折射的温暖光晕里,仿佛已经映现出她与这座园子未来的故事。

  从擦拭餐具不留指纹的严苛标准,到熟记数百种器具摆放规范的“最强大脑”挑战,这个倔强的姑娘把每个细节都变成了修炼场。午休时,她在仓库反复练习餐巾折花,直到指尖磨出水泡;深夜下班后,她对照着服务礼仪图解在宿舍走廊练习托盘走姿,正是这份近乎偏执的专注,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了从服务生到领班的蜕变,更在燕园开创了“服务美学”的新范式。

  “服务不是简单的端茶倒水,而是用器物讲好燕园故事。”李荣在日志扉页上这样写道。当她将台布中缝拉得笔直如尺时,当她把水晶杯阵列精确保持1厘米的间距时,这些看似偏执的要求背后,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对文化传承最赤诚的守望——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她坚持用三十分钟雕琢一朵布艺荷花,只因记得季羡林先生笔下的未名荷花,在温柔绽放中透着生命的倔强。

  
餐台摆放与餐巾折花

  技能精进:毫米之争砺匠艺

  2024年深秋,中关新园群英宴会厅见证了一场惊艳的摆台艺术。李荣指尖掠过洁白的台布,将青瓷茶具便化作层峦叠嶂,素色餐巾幻作新芽初绽。这场名为“茶韵山水”的摆台表演,最终以完美无瑕的技艺呈现征服评委,摘下学校首届后勤职业技能大赛桂冠。赛后,有评委惊叹:“这哪里是技能比拼,分明是一场赏心悦目的艺术表演。”

  在这场匠心独运的创作中,李荣将理工学科的精确与人文学科的浪漫完美融合。为契合自命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她摒弃传统花卉装饰,创新性地以红掌与龙须叶为元素,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密计算与反复调试:骨碟与筷架的间距精确控制在1.5厘米,茶杯统一保持45度倾斜角……为达到完美效果,她每天清晨六点就开始练习,手指被硬质口布磨出血痕仍不停歇,最终将原本需要5分钟的餐巾折花时间压缩至3分钟。

  “她让服务台变成了画布。”同事李丹丹指着冠军作品照片解释。那些看似随意的龙须叶点缀,是经过37次试验确定的最佳疏密度;青瓷餐具的摆放角度,暗合着美学黄金分割比例。这种将理工精确与人文艺韵完美融合的创新,正是李荣重新定义餐饮服务标准的秘密所在。

  

  

  
参加学校首届后勤职业技能大赛

  品质追求:“北大标准”树典范

  李荣用三枚书签标记她的职场蜕变——“淬火”记录着初入行时因擅自拼桌引发的风波,“破茧”镌刻着晨光未启时已对着镜面打磨斟茶角度,“生光”则定格在诗琳通公主轻抚莲花餐巾的瞬间。“那次失误让我明白,服务者的分寸感就是客人的体面。”说这话时,她正用镊子调整餐桌上金链花的花蕊角度,泰国国花与中国兰草在青花瓷瓶里形成完美的黄金分割。

  2024年的那场高规格接待,堪称李荣服务艺术的巅峰之作。为完美呈现中泰文明对话,她带领团队历时三周筹备,从定制餐具到确认菜品,从礼仪动线设计到服务节奏把控,每个环节都经过数十次的推倒重来,最终从《南诏图传》中获取灵感,用七层莲花餐巾暗合佛教“七级浮屠”的深意;青花瓷与泰式鎏金餐具错落陈列,演绎丝绸之路上跨越千年的艺术回响。这种精心构建的美学对话,既彰显着“各美其美”的东方智慧,更在器物的方寸之间,完成了“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

  最终呈现的不仅是教科书级的服务范本,更是让诗琳通公主感动赞叹的“文化盛宴”,这场没有演讲稿的文化对话,生动诠释了学校外事服务中“润物无声”的外交智慧。“服务者的最高境界,”李荣抚平桌布上最后一道褶皱,“是让器物成为会说话的文化使者。”

  

  
外事接待服务

  服务接待:幕后英雄绽风采

  在李荣的职业生涯中,每一场高规格接待都是静水流深的文化演绎。除了接待诗琳通公主,她还参与了多场重要学术会议与高端国际访问的餐饮服务。她带领团队以餐桌为媒介,每一次精心设计的餐饮体验,都是对北大精神内核的优雅诠释。

  每逢传统佳节,李荣便化身为餐桌文化的幕后使者:惊蛰的养生梨汤、端午的香囊点缀、立夏的清露玫瑰、中秋的圆月摆台……她将二十四节气的古老智慧化作餐桌上的时令诗篇,用四时花卉书写东方美学。立春的玉兰餐巾含羞待放,处暑的紫薇茶盏暗香浮动,让宾客在举杯投箸间邂逅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诗意轮回。每逢国庆盛典,红枫金菊桌饰便化作锦绣河山的壮美画卷;重要接待时,青瓷上的缠枝莲纹又成为讲述“和而不同”的文明密码。

  “我们不是在摆台,而是在用器物写诗”,这句常挂在李荣嘴边的话,或许正是北大服务最动人的注脚——让文化成为可触摸的温度,让仪式升华为最难忘的记忆。

  
艺术餐桌摆台

  寸心传承:烟火温情暖校园

  李荣总是步履轻快,笑容温暖。现在的她不仅是餐饮服务标杆,更是以“传帮带”的形式践行着薪火相传的使命。她独创的“情景教学法”,从刀叉摆放的生活智慧到客诉处理的同理心训练,从重大接待案例的实战推演到服务美学的体系建构,将服务镌刻在日常。值班日志扉页上“服务者的眼睛要像雷达,耳朵要像声纳”,诠释着北大餐饮人特有的敏锐。

  在为常客建立“隐形档案”里,记录着张教授餐前需服降糖药的细节,标注着外宾惯用左手的习惯。这些细腻入微的关怀,让每位宾客都感受到被珍视的温暖。正如她常说的:“真正的服务,是用心点亮心,让温暖在燕园生根发芽。”

  

  
餐厅服务日常

  十年间,李荣用光阴丈量匠心的深度。从手捧《服务礼仪手册》的青涩姑娘,到北大首届后勤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她的成长轨迹镌刻着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对服务本质的领悟。在燕园这片沃土上,这位“餐桌魔术师”始终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匠人真谛——让服务成为连接心灵的艺术,使劳动升华为育人成才的载体。

  当未名湖的晨雾还未散尽,怡园中餐厅的餐台上已绽放新的诗意。那些经李荣之手雕琢的布艺荷花,正带着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倔强,在燕园的烟火日常中温柔绽放。这无声的坚守,不仅是“北大标准”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璀璨缩影——在杯盘交错的方寸之间,书写着全员育人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