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校建设与会议中心发展

日期:2012-05-16 信息来源:孙战龙
 

摘要:回顾会议中心十年发展的历史,无论从会议中心自身十年前的诞生,还是其现在下属四个部分各自诞生的历史来看,都是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更好实现为学校建设服务的使命应运而生的。仔细分析会议中心十年来取得成绩的原因,都是与学校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学校为中心发展提供了从物质到人员到制度的基础保障;中心的主要客源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学校;学校的良好声誉间接为中心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时紧密服务学校建设也为中心赢得了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会议中心未来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服务学校建设之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处理好自身发展与服务学校建设的关系;依靠自身专业能力,为学校排忧解难;用专业化优质服务,为学校在国内外赢得良好声誉。

  今年是会议中心10岁生日。对一个人来说,10岁还处在天真无邪的童年,但对于一个单位来说,10岁应该是认真总结经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刻。作为北京大学新世纪改革成果而诞生的会议中心,如何定位中心与学校的关系,是这一总结中不可不谈的话题之一。特别是经过10年的发展,今天的会议中心已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规模,在校内外赢得了自己一定的生存空间,面对未来有着较好的发展势头,此时此刻重新认识中心创立时提出的服务于学校建设这一宗旨与中心发展的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厘清这样的认识,不妨让我们仔细审视一下会议中心从诞生到今天所走过的道路。

一、诞生:应服务学校建设之需

  10年前的1999年,刚刚走过百年辉煌的北京大学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学校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着手进行教育创新和深化改革。当时的校领导班子敏锐地认识到,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对如何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和师生员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已经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商讨和论证之后,学校做出了设立会议中心这一新建机构的决定。新组建的会议中心包括当时已建成运行18年的勺园、成立6年的对外交流中心和刚刚落成的百周年纪念讲堂。其时,这三个部门各自独立,从事工作内容不尽相同,发展状况也差别较大,将它们组合到一起出乎不少人的意料。但透过这些表面的不同,这三个部门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即每一个部门创建的初衷都是为给学校的中心工作提供专业化的高效服务。

  1981年,中国刚刚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北京大学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加强了与国际教育和学术界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大批的外国专家和留学生陆续来到北大交流学习,为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对外交流,勺园建设落成。多年来,来自世界各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无数专家、留学生和宾客曾驻留勺园,许多人都说,勺园所提供的优质服务成为了他们在北大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记忆。创建于1993年的对外交流中心,同样是为了满足北大进一步的对外交往而设立。当时,由于来访北大的国内外来宾越来越多,提供全方位的会议承接和团队接待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当时的外事处(现国际合作部)作为学校职能部门不适合将大量精力投入具体的接待事务中,但这一块的工作不做好又事关北大对外形象的展示。在这样的情况下,外事处内部设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对外交流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团队宾客的具体接待事宜,以此增进来访者对北大的了解,促进校际学术、科技、文化的交流。到99年,对外交流中心主要以辅助各项外事接待活动为工作内容,没有自己独立管理的会场,也没有形成专业化的运行团队,因此在面对规模渐大、数目渐多的外事交往活动时,已有力不从心之感。如何在原来基础上进行突破和提升,是当年在对外交流中心工作同志们所面对的问题。而会议中心的组建给原来的对外交流中心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使其从此走入了专业化的对外交流服务队列。1999年百周年纪念讲堂当时正准备从工程建设单位交付学校,如何确定讲堂的定位、如何组建管理团队、如何展开此后的运行都是学校正在考虑的问题。考虑到北京大学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活跃的文化氛围,以及当时北大师生迫切渴望开展大规模、高层次、多品种文化活动的现实,在经过反复的酝酿和论证之后,学校决定将大讲堂纳入会议中心统一管理,百周年纪念讲堂管理部正式成立。讲堂管理部遵循“服务学校,服务师生”的工作宗旨,以弘扬高雅艺术、繁荣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为其根本任务。至此,三个原来“互不相关”的部门在“服务学校建设”这个共同宗旨下走到了一起。

  1999年到2003年,会议中心按照当初设立的宗旨摸索前行、大胆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实践证明,为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各项中心工作而组成这个专业化团队的决定,是富有远见且定位准确的。正在这个时候,原中关园项目因种种原因结束了之前与校外公司的合作,收回后由学校自行建设管理。当时,学校在考虑这一项目管理模式选择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新的管理机构必须能切实为学校建设服务。由于会议中心专业化服务特点及成立后几年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便落在了会议中心的肩上,随后成立的中关新园留学生项目管理部(现中关新园管理部)成为了会议中心的第四个部门。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无论从会议中心其自身十年前的诞生,还是其现在下属四个部分各自诞生的历史来看,都是学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应当时发展的迫切要求应运而生的。应该说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服务,为对外交流和机关工作服务,为全校师生员工和国内外宾客服务,是会议中心最初的宗旨。没有学校的发展,没有为学校建设服务这一使命,也就不会有会议中心的诞生。

二、成长:10年来服务学校建设之果

  10年来,会议中心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仔细分析这些成绩取得的原因,诚然与会议中心领导班子正确务实的领导、与广大干部员工认真敬业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中心的发展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中心的每项工作都紧紧围绕着为学校建设服务这一核心,没有这一点,中心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1.学校为会议中心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首先,学校为会议中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这之中,勺园1-5号楼全部由教育部投资为学校兴建;6号楼为学校自建;7-9号楼由学校与正大集团合作出资建设;对外交流中心所在英杰交流中心为香港何英杰、何柱国先生为北大捐资而建;百周年纪念讲堂为北大百年校庆之际在国家和校内外各界共同支持下建设落成;中关新园则是依靠向学校借款而建。因此会议中心所有物质资产都归学校所有,而这正是会议中心为学校建设进行服务的直接前提。其次,学校为会议中心发展提供了人员队伍基础保障。从勺园到对外交流中心和大讲堂,再到中关新园,由于成立年代不同,其组成人员队伍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编制人员多一些,有的校外聘用人员多一些,但至今为止,学校一直以各种人事政策支持中心人员队伍建设,特别是注重中心管理队伍的建设,这为中心这些年来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学校为会议中心发展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从会议中心成立伊始,学校就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并以一系列有利于其发展的政策制度为中心保驾护航,特别是在中心及下属各部门最艰难的运营初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会议中心服务的主要客源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学校

    虽然没有全面精确的统计,但毫无疑问,会议中心几乎全部客源都与学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无论是来勺园、中关新园住宿就餐的宾客,还是对外交流中心接待的各类会议团队,以及在大讲堂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他们或者由学校、职能部门、院系直接主办;或者本身就是学校的教师、学生、交流专家;或者是前来与学校有关部门、人员联系工作;或者是前来学校进行考试学习、参观游览;或者想借助北京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播自己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产品;或者因北京大学良好的声誉而愿意将自己的活动与北大产生联系。以现在的中关新园为例,其中入住客房的宾客主要是来北大参加各种会议和培训的人员,即使为数不多的散客,也基本是经人介绍而来;而在公寓的长租户中,既有学校的交流专家,也有来北大进行较长时间学习进修的人员,还有孩子在北大附中或附小上学的家庭;而入住园区的博士后和即将入住的大批留学生本身就是学校的师生。难以想象,不是依靠着北京大学,我们的客源会长期如此充足,特别在今年因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景气而对社会宾馆旅游行业造成较大冲击的情况下,会议中心各部门依然保持着较为平稳的发展,更充分说明了学校就是会议中心衣食父母的提供者。

  3.学校的良好声誉间接为会议中心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北京大学的金字招牌不仅为会议中心带来了广大的客源,也为会议中心的发展赢得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这些支持有的力度大一些,有的力度小一些;有的是直接物质经济上的支持,有的是无形中提升了中心的服务品质。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勺园7-9号楼的合作建设,从根本上扩大了当时勺园的规模、提升了勺园的品质;又如200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为大讲堂观众厅捐赠的环绕立体声音响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剧院音响效果,为广大观众带来了完美的听觉享受;再如最近刚刚开业的中关新园邮电所,是邮电系统破例在中关新园设立的,这很好地丰富了园区的服务功能,便利了园区内的宾客和师生。实际上我们在日常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合作或采购物品时,对方常常会因为想借助会议中心背后北大这个大舞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或打开其他高校院所的类似市场,而在合作和采买价格上给予远高于市场价的优惠。这之中诚然有一些是因为与会议中心多次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直接惠及会议中心的各种支持的真正吸引力来自于北京大学。

  4.紧密服务学校建设为中心赢得了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前所述,学校组建会议中心的根本目的是为学校核心工作提供更好的专业化服务。10年来,中心正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宗旨,在为学校创收和自我积累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切实需求,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增设服务项目、提高服务品质,在校内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树立了过硬的品牌。如今,校内在举办许多大型活动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让会议中心为其提供服务,面对一次又一次全新而艰巨的任务,会议中心都圆满完成。如此即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中心更好地为学校建设服务,学校赋予中心更多的任务,中心圆满完成这些任务,也就更大地取得了学校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为会议中心自身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2003年中关新园项目最终交由会议中心管理运营,即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三、壮大:未来发展需坚定走服务学校建设之路

  1.枝桠永远离不开大树

  回顾10年来中心走过的路程,我们可以形象地将学校与中心的关系比喻为大树和她的一根枝桠。一根枝桠为了大树的成长,吸收养分、光和呼吸,最终在繁茂了大树的同时也茁壮了自己。但如果此时这根枝桠认为自己已经强大到可以脱离大树而继续生长,甚至认为大树在从自己茂盛的叶片中吸取养分,那这枝桠的最终命运必将是枯萎凋零。今天的会议中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定的实力,但如果在未来不坚定地走服务学校建设之路,失去了学校的信任和支持,也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轻则停顿不前甚至走下坡路,重则失去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最终走向消亡。

  2.今后如何更好地为学校建设服务

  在对服务学校建设与会议中心发展的关系有了一个清醒认识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握住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的问题。我认为当前主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践行:

  第一,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相关工作提供良好服务和保障。这是我们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是住宿餐饮、会议承办,还是重大接待、文化活动,中心全体员工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按时、保质地完成各项工作。

  第二,依靠自身专业能力,勇于承担责任,为学校排忧解难。目前,北京大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时出现,当会议中心多年来积累的专业服务经验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之时,中心必须从学校大局出发,抛弃部门得失,勇于承担重担。会议中心承接中关新园项目以来,克服重重困难一路摸索前行,经过接收、拆迁、建设、筹开、试运营一个个关口,现在终于能为部分专家、留学生、博士后及前来北大参加各种活动的宾客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减轻学校在宿舍、接待方面的一些压力,这令大家虽然劳累却深感欣慰。

  第三,努力用专业化优质服务,为学校在国内外赢得良好声誉。北京大学在国内外素有良好的声誉,这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更多的机遇。但一个人一个单位良好声誉的树立可能需要千分万分的努力,而其损毁可能只源于一丝不经意的疏忽。会议中心是北京大学对外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心的全体员工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认识到,我们日常的工作为顾客提供的不仅仅是某一项服务,而可能是客人们眼中北大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我们日常的一言一行,很可能就形成了客人们心中的北大形象。因此可以说,我们每个会议中心成员都是北京大学的一个宣传员,我们要用过硬的优质的专业化服务,在我们的宾客心中留下一个美好的北大形象。

  第四,正确处理好服务学校建设与中心自身发展中的一些“矛盾”。这里“矛盾”两字之所以用了引号,就是因为其时它们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矛盾。说有“矛盾”,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一时,看到了一个片面,而一旦我们将眼光放长远、将视野放宽阔,我们就会看到这两者间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这也可归结为如何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一点,中心在07年研讨会上以此为题进行过专门的讨论,与会者也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两个效益并重,暂时有冲突时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本人在此不再赘述。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面向未来,科学发展。现在我们站在又一个十年的起

  始点上,在看到过去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取得这些成绩的根本原因,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方向,认真探索今后发展具体道路,为中心更长远的未来奠定好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