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管理者应该如何提高执行力

日期:2019-08-14 信息来源: 李建富
 

    执行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和常青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从人类诞生和开始活动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开始的了执行,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开始讲执行的重要性;说它年轻,是因为执行作为管理学领域中的一门学问, 2003年才开始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企业界掀起一股热潮、以至于中国企业界把2003年称为“中国企业执行年”。热潮之后,中国企业执行力水平和现状如何呢?据统计:中国企业只有3%左右具有良好的执行力,97%左右的企业执行被打了折扣,大多数企业的执行力水平在50%左右。

    而21世纪将是文化竞争和执行力取胜的世纪,文化竞争和执行力取胜的时代已经来临。

    这次我们把研讨主题确定为“如何正确认识和切实提升管理干部的执行力”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我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我们没有一味赶潮;因为我们在把执行力作为管理系统工程中的一个专题在组织研讨,是以前若干专题的延续,延伸。这一点从我们的前几次的研讨主题可以看出:包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合格管理者应具备那些素质;出精品,创品牌等。

    本文想与各位一起探讨的就是:中层管理者应该如何提高执行力?(以期通过执行者角色定位达到更好地提升执行力的作用。)

    中层管理者应该如何提高执行力?

    那么,什么是执行,什么是执行力呢?在探讨如何提高之前,我们必须要把两者的概念弄清楚。

    执行,从字面意思来讲,执行是朝着一个目标,执著地行动并达到结果的行为。换句话讲,执行就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执行就是将想法变成计划、目标和战略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变成结果的过程。

    什么是执行力? 从执行的概念推导:执行力即设计、实施、跟进、控制、推动执行过程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

    具体地讲:执行力即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就中层干部来讲,是拟定和履行责任目标的能力,履行的好,应该说执行力就强,反之就不强。

    接下来我们再重点讨论如何提高的问题。

    第一、中层管理者要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

    中层管理者就是中层执行者。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做一个人,高层领导者就是脑袋,要思考企业的方向和战略;中层就是脊梁,要去协助大脑传达和执行命令到四肢——基层。可以说,中层就是高层的“替身”,有人说:中层管理人员就是企业的“腰”。组织中高层更多的是关注企业整体的规划、布局与经营战略或策略的制定,因此执行的细节更多的集中在中间(部门经理)层面和中基(主管、组长、员工)层面上。中层管理者是执行中的关键角色。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应该作到10个“者”:(或者说要扮演好十种角色,确切地说,十种角色容于一身)

    1、高层决策的参谋者

    中层要参与协助,包括收集信息、提供情报、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2、高层指令的传达者

    中层要要将决策一指令的形式准确无误、不折不扣地传递给执行层面。

    3、部门工作的主持者

    4、部门执行的指挥者

    5、下属工作的指导者

    6、部门员工的激励者

    你会鼓动,员工就会主动,你善激励,员工就会积极。

    7、执行过程的协调者

    8、部门工作的操作者

    9、执行过程的监督者

    10、部门情况的汇报者

    第二、中层执行者角色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作为中层执行者,要确保执行力,应该修炼11种能力和素质:

    领悟能力。做任何一件事情以前,一定要先弄清楚上司希望你怎么做,然后以此为目标把握做事的方向,千万不要一知半解就开始埋头苦干,到头来会事倍功半,前功尽弃。悟透一件事胜过草率做十件事,并且会事半功倍。

    计划能力。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定计划,把各项任务按轻重缓急列出计划表,然后分配部属来承担,自己负责掌控及未来发展等重要工作。

    指挥能力。为了使部属更好地执行计划,适当的指挥是必要的。要考虑指挥的方式,语气不好或目标不明确,都是不好的指挥,而好的指挥可以激发部属的意愿,而且能够提升责任感。

    控制能力。控制就是追踪考核,确保目标达到、计划落实。控制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力度不足,过严会使部属口服心不服,过松会使执行打折扣。

    协调能力。实际上,中层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调工作上,不仅包括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包括与外部客户、关系单位、竞争对手或者说是合作伙伴之间的协调,任何一方协调不好都会影响计划的执行。最好的协调方式和结果就是共赢。

    授权能力。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中层管理者不能事事亲历亲为,而是明确自己的指责就是培养下属共同成长,为下属的成长创造机会部属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延伸自己智力和能力的载体,要赋予下属责、权、利,下属才会有做事的责任感和成就感,部属和部门全体同仁的努力,肯定胜过自己一个人瞎忙,部属和员工得到了激励,部门的执行力不会打多大的折扣,自己还可以做更重要的工作。

    判断能力。判断能力对中层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组织经营管理错综复杂,常常需要部属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等一手材料,然后组织部属讨论,最终提出解决方案。化危机为转机、良机。
创新能力。中层管理者要提高执行力,除了要具备以上这些能力外,更重要的还是时时、事事都要有创新意识,这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从工作过程本身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向创新迈进的过程。创新是无极限的,惟有创新,才能生存。

    领导能力。对于上司来讲,中层管理者是助手,对于下属来讲,中层管理者是领导。中层管理者带领下属完成任务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部门员工实施领导的过程。因为要提高部门的执行力不是靠经理一人能完成的,而是要靠带领部门所有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说到底,对上提高执行力,对下就要提升领导力。其一是用人,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其二是激励,解人之难,记人之功,通过正面激励,引导下属往前跑,通过负面激励,推着下属往前走。

    指导能力。当管理者要真正实现自己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时“指导”已经成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不仅是训导,命令简单授权,更不能是“俯视”。管理者指导意识的有无、指导能力的高低,将决定最终的管理绩效,从某种程度上讲,“指导力”就是管理者自身的执行力!

    沟通能力。在一个组织当中,中层管理者处在中间阶层,上要面对领导,下要面对部下,既要上传,又要下达。在执行过程中,中层管理者的沟通频率是最高的,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就是沟通。因此,中层管理者必须具备卓越的沟通能力。具备了这种卓越的沟通能力,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八面玲珑。反之,工作就四处碰壁、上下受阻。可以说,具备了这种卓越的沟通能力,一定是一个高效的执行者。

    第三,要创建一支具有优秀执行力的团队

    中层管理者除了要扮演好十种角色,修炼11种能力和素质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建一支具有优秀执行力的团队。只有这样,部门才称得上具有良好执行力的部门,部门负责人才称的上具有良好执行力的中层管理者。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学习和修炼,努力扮演好十种角色,提升11种能力和素质。

    总而言之,作为中层管理者,如何提升执行力,我想我们是知道如何做了,即理论上更加清晰了。在知行观方面朱熹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义理不明,如何践履?” 道理还不清楚,怎么能实行呢?。同时他认为知行比较,行更为重要。学习道理的目的就在于行,不行就是跟没学一样, 因此,他说:“工夫全在于行上。”全在于个人的行为上。

    所以,我以为,我们在解决了知的问题后,接下来就应该去实践了。即所谓“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提升执行力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执行力的提高,更好地完成我们各自的工作任务,任期责任目标。包括继续出精品,创品牌,继续创一流的服务。

    在即将结束全文的时候,请允许附上两个案例,或许能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

    案例:

    任期责任目标:一、坚持定位,认真履行职责,在保证为学校主体服务的同时,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在两者冲突的时候,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案例一、接全球公共政策高级培训班,更贴近为学校主体服务,单纯经济效益降低了,但应该说在坚持定位的基础上实现了共赢和多赢。

    任期责任目标:二、在坚持定位基础上积极履行前厅部第一职责:销售客房,创最佳效益。

    案例二、具体措施:执着坚持实行前厅部绩效考核,且把指标定在2500万元。结果:截止至06年12月31日,房费营业收入指标达到2578万元(04年为2384万元;05年为2478万元),再创历史新高。感谢所有为此付出努力的人们!

    写在结尾的话:

    作为第一组组长,虽然已是过去时,但大家的精彩发言仿佛还时时萦绕于心,本文不是本组发言的归纳,而是一家之言,仅供大家讨论。最后,再次对领导的信任和组员同志们的支持配合表示我本人由衷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