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通过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两个事例来谈谈我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的一点体会和看法。这两个例子,一个是我觉得比较有社会企业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公认的成功知名企业,看看他是如何成功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让自己逐步壮大的。第二个例子是自己工作中的事例,通过分析现在负责的工作来说说在自己实际工作中需要如何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蒙牛”你真的很牛
如果要问大家目前在乳品行业中谁最牛,相信很多人都会说“蒙牛”应该最牛。的确蒙牛牛奶一直保持着行业销售领先的地位,社会认同感很高、企业形象非常好,尤其是电视上,大街小巷里,包括公共汽车上到处都是蒙牛的广告,让人闭上眼睛都能想到蒙牛产品的广告。今天我就和大家回顾一下几条蒙牛的广告语,相信大家一定能从这些广告语中找到一些与我们这次研讨会主题相关联的有益的启发。
1、“发展乳品行业,振兴内蒙古经济”
2、“一厘钱精神,千万元奉献”
3、“城市多喝一杯奶,致富农村一家人”
4、“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
其实上面的这几条广告语也就是蒙牛乳业在其自生不断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提出的口号。这几个口号中,每一条都能折射出“蒙牛乳业”在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微妙关系中的成功把握。
下面我来进一步为大家说说这个几个口号提出的背景。
“发展乳品行业,振兴内蒙古经济”的提出是1999年蒙牛乳业刚在内蒙发家的时候,蒙牛在广告费非常有限的时候,不是马上宣传自己的产品,而是反过来关心内蒙古的城市发展,提出“发展乳品行业,振兴内蒙古经济”。这一步让蒙牛在社会效益上赚足了荣誉,并且成为当地政府培养成长的支柱型企业,而其经济利润也不断上升。
“一厘钱精神,千万元奉献”是2001年初在中国申奥成功后,蒙牛提出“一厘钱精神,千万元奉献”的口号,也就是说蒙牛在每袋牛奶、每根雪糕的销售收入中各提取一厘钱,累计提取1000万元,分期分批捐给“奥组委”,这样,蒙牛的公益行为就天衣无缝的与消费者联系在了一起,让每个购买蒙牛产品的消费者感觉到为“申奥”做了贡献,即体现了消费者的个人价值,又升华了蒙牛品牌形象,可谓一箭双雕。这又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城市多喝一杯奶,致富农村一家人”这个口号是在2006年国家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也就是“蒙牛乳业”用自己的部分利润捐助农村贫困家庭,这再次把消费者对蒙牛产品的消费与建设新农村的口号联系起来。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这来自于温家宝总理在重庆考察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 因此在“蒙牛乳业”得到这个消息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捐奶工程,提出了大家现在几乎每天都能在电视里听到的广告语“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同时免费给农村的一些贫困农村学校提供价值上亿元的新鲜牛奶。蒙牛再次将自己产品的社会效益提升到了强壮中华民族,以强壮中国人为己任的高度。
蒙牛乳业提出的这四个口号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确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从上面四个口号的含义中,都无不体现出这个企业每时每刻都是在为全社会做贡献。我们从社会效益获取的角度来看他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因此结果是这个企业的美誉度也不断提升,公众对蒙牛这个品牌逐步认可,最后蒙牛乳业也上升为中国的民族支柱企业。另一方面我们不难发现“蒙牛乳业”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获取企业赖以维持生存和壮大的经济效益,这四个口号都没有提到蒙牛产品是有多么的好,或是宣扬蒙牛产品在营养方面有多么的丰富。“蒙牛乳业”并没有通过“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广告方式来刺激消费者来购买它的产品。而是通过一种逻辑暗示的方式,让消费者不由自主的去购买,我们可以想象要实现上面这四个口号的目标,就暗示着消费者必须购买蒙牛的产品。也就是说,只要购买了蒙牛产品,就能振兴内蒙古经济,只要购买了蒙牛产品,就能给“奥组委”捐献1000万,只要购买更多的蒙牛产品就能支助更多的农村家庭,只要大家都使用了蒙牛产品就能提高全体国民身体素质让中国人更强壮。这些不同时期的口号成为了促使蒙牛产品一直蝉联行业销售领先的兴奋剂,并使得“蒙牛乳业”在获取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蒙牛在短短的几年里发展成为全国的强势品牌,并且在企业形象与企业资本积累上完成了其他企业用几十年才能完成的目标。“蒙牛乳业”把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发挥到了极致。
像这些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有很多企业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上都处理得很好,例如美国《财富》杂志公布2006年最受社会赞赏的中国企业就有联想、海尔、宝钢,而这些企业也同样位列盈利百强企业行列。这些都说明一点,企业只有在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效益前提下增进微观利益才能得到社会大众、消费者的认同,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也得到了一个这样的观点,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坚持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路线,在企业的运营和宣传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巧妙的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为一体。其实二者应该不是矛盾的。
二、我们应该学习“蒙牛”但我们有别于“蒙牛”
会议中心属于学校的后勤实体机构,在实际运营中和“蒙牛乳业”一样同样有着企业的某些特性,因此从企业的共性方面来讲,我们应该学习“蒙牛”应该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路线,但是我们和蒙牛这样的社会企业是有区别的。
下面我想说说我目前工作中的事例:
对外交流中心作为世界了解北大的窗口之一,海外参观访问团的接待也就成为了交流中心的一项日常工作,我们对接待的每一个访问团不管是少到几个人,多到上百人,在接待步骤上都做到细致认真,在接待形式上做到正式得体。我们对每一个访问团都尽量提供下列服务:(1)提供会议室接待,以及相应的茶水服务(2)播放北大的介绍短片,短片分为汉语,英语,日语,韩语四种语言(3)提供交流时间,回答相关问题。(4)免费赠送纪念品。(5)学生助理带团队参观校园。(6)如下雨,免费发放雨衣。我们对每一个访问团都基本严格的按照这个流程来安排,近三年来我们接待海外访问团队平均每年是在300多团次,也就是说我们基本每天都要重复上面的步骤,根据学校规定我们对每个海外团体访问都有一定的参观接待费的收取,但是把场地使用费,学生助理费,纪念品制作费、设备损耗等综合计算下来,在中心海外参观团队接待的项目中我们的收入和支出一直是基本持平。那么为什么不赚钱也要做呢?我想这就是我们和“蒙牛”的区别所在。海外团队的接待其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北大的名誉,国家的形象。这就意味着即使没有经济效益我们也要维护北大的名誉和国家的形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效益是高于一切经济效益的。就像邓小平同志说过“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这就决定着我们学校后勤机构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
三、做一个具有中国高校后勤企业特色的“蒙牛”
会议中心是学校后勤机构的一部分,随着学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化,学校后勤机构现在逐步建立起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相对独立的服务性经济实体,但是实际运作过程中,校方又要求后勤实体应该减轻学校负担,因此对收费定价都普遍偏低,同时服务质量还要有保障。
会议中心作为后勤经济实体,同样具有像“蒙牛乳业”这些社会企业一样的企业共性,也就是说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通过两个效益的结合,逐步把自己做大,做强。例如:大讲堂提出的“低票价高品位”服务理念的口号、交流中心会场提出的 “低廉的价格,五星级的服务。”的口号,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们一直在不断寻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同时,会议中心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蒙牛乳业”这样的社会企业是有区别的。在为学校提供服务的同时她一直坚持 “以有偿、低偿、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不同方面、不同活动的需求”这就意味者她在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还承担着为国家和为学校广大师生服务的重任,这就要求其社会成本最低也就是我我们说的“低尝”,而且在必要时刻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也就最后提到的“无偿”。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努力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争取达到两个效益的和谐统一。这也是我在实际工作中,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的理解。最后作为北京大学会议中心的一员我衷心的祝愿我们会议中心能越走越好,祝愿她能成为一个具有中国高校后勤企业特色的“蒙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