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议中心在人事管理方面的特殊性

日期:2012-05-14 信息来源:由晓婷
 

  百年北大,十年会议中心。在北京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背景下,会议中心作为北京大学的一份子,十年来始终追随北京大学的发展目标,以服务学校、服务师生为己任。在此会议中心创立十周年之际,回顾历程,明确方向十分必要。在庆祝十周年大会上,周其凤校长寄予会议中心的三点希望和范强主任的致辞均为会议中心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纵观国内外会议中心的发展模式,北京大学会议中心特有的组织结构和多元文化彰显着力量,核心竞争力不容置疑,综合实力逐年攀升。

  21世纪是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世纪,是知识主宰的世纪,在新的政策和经济条件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会议中心领导思虑深远,紧跟北大创一流的步伐,对中心骨干提出了更高要求。下面就会议中心在人事管理方面的几个问题展开论述:

  截止到2010年9月,会议中心总人数已经突破800人(不含勺园内退人员),人数之多,堪比大型国企;同时人员身份复杂,学校编制、劳动合同制、劳务合同、退休返聘、4050人员、单位待岗人员等等各种身份的人都有,其中,劳动合同制员工占到总人数的比例约为75%左右;由于身份、背景的差异,导致人员本身的水平和素质极为不均衡,单从学历上看,从研究生到小学各个级别均有涉猎,同时横跨各个年龄段,当然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同时,员工的岗位种类繁多,大体上分为决策岗、管理岗、技术岗和服务岗等等,其中以服务岗为主体;这些人员的流动性大,这也是服务行业的通病,服务拼的是软实力,能量蕴藏于无形之中,可好可坏,可有可无,只要企业无更高要求,则无伤大雅。我认为,这些特点都是会议中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会议中心在人事管理方面没有前车之鉴。人事管理的难度是前所未有的,对于中心领导层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对于管理者的水平要求更高,要有标准性、技巧性、艺术性和灵活性。我们不妨从社会各个象限来分析一下,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行政体系严谨,组织层级分明,没有经营压力,管理者只要按照既定方针执行即可。同样一个企业,无论是国企,私企,还是外企,都是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全球商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经营者们已经逐渐摸索出一套想对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以直接运用到企业的实际运行中。所以,根据分析结果,结合会议中心目前的组织结构和人员情况,会议中心在人事管理方面需要重新思考和规划。

  会议中心人事管理方面的几点设想:

  一、提倡扁平组织结构,提高效率。扁平组织结构出现较晚,它是在行为科学学派发展起来之后,得到这一学派肯定和提倡的形式。其特点是信息传递速度快、失真少,主管人员少,便于高层了解基层情况,主管人员与下属能够结成较大的集体,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问题,主管人员工作负担重,因而便乐于让下级享有更充分的职权。扁平组织结构可以充分的提高效率。

  二、各层各司其职。领导决策者层应团结一致,共商大计,下达中心的重大命令;中层管理者应做到衔接顺畅,执行有力,起到组织和调和作用;基层应该严格执行上级命令。

  三、运用不同管理模式。由于会议中心的特殊性,需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首先,领导层可以沿用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基层可以运用完全的企业化管理模式,这其中包括招聘、入职、培训、绩效、薪酬、激励等模块,以上两个层级的控制都是有其体系和标准,执行起来会比较顺畅,但是,以上两个完全不同的层级就需要一个优秀的衔接者来做粘合,这就是中层,所以,企业的领导层应该给予能力优秀的中层一定的自由度和权限,给予完备的薪酬福利,同时要定期聘请具有全球化眼光的培训讲师来做培训等等。

  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自然成了现代管理的核心。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不仅是当前发展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长期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更是一个现代人充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措施。会议中心的路还很长,十年磨一剑,终为更高的目标所准备,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会议中心人应该放眼全球,看清形势,看懂形势,暂时的困难会随着发展脚步的加快而离去,更加美好的明天在等待着会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