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真阅读完12次党代会文件后,我翻阅、回顾了会议中心从2003年至今的九次研讨会相关材料,通过梳理,领悟了会议中心经过六年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以2009年十周年为契机,开始一步步明晰提出、深化争创一流会议中心的战略思路:
2009年中心成立十周年研讨会上,范总在谈到“会议中心的组建成立源于学校创建一流事业特殊的专业化服务需求,会议中心10年来的发展依靠基本适应和不断满足创建一流进程的服务需求”首次提出“服务学校创建一流是会议中心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会议中心最重要的存在价值”。
2010年中心研讨会以“漫谈争创一流会议中心”为主题,孙战龙书记在会议总结时指出“一流会议中心”暂时没有现成的明确的概念,要靠我们在实践中去领会和归纳,以形成正确的评价体系;会上,范强主任指出,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争创一流将成为会议中心整体推进的主要方向,成为团队和骨干执行的重要内容,成为检验执行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说通过那次深入研讨,使中心干部在“争创一流会议中心”上形成的一定的关注度、认同感和共同的理解力。
2011年中心利用勺园30周年的良好契机,展开“发言勺园优良传统,推进会议中心一流建设”的主题研讨,从中心纵向发展、横向融合角度研讨了中心争创一流的战略发展问题,从研讨干部思想融合深度、默契程度、推进速度三个层面上奠定了中心争创一流建设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组织基础。
通过以上梳理,结合12次党代会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和“2048远景规划”内容,佐证了中心这三年里从提出到不断深入研讨如何争创“一流会议中心”这一战略方向的科学预见性和方向正确性。这说明了会议中心组建近13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服从学校建设和发展大局,全心全意地为满足广大师生需求服务,始终牢牢把握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宏伟目标提供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战略方向的正确性。
细深入分析会议中心近13年来稳健发展之路,会议中心在核心价值观和战略方向上都瞄准、瞄对了北京大学的前进方向和战略目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既是中心深刻把握了大学发展规律、把握了北大自身特色发展之路的成果,也是会议中心在北京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之路上艰苦努力,寻求自身长远发展的目标所在。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问题是人的活动与社会发展规律关系的核心 ,这也是近30年多来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康德历史哲学关于社会历史二重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合理要义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都强调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现实社会中的“现实的人”通过意识自觉,将“类的力量统统发挥出来,”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是一个动态的渐渐走向融合、走向统一的过程。
从这一逻辑思考会议中心争创一流这一宏伟目标,从意识觉醒到行动自觉的过程,可以概括为是追求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特殊规律性和合北大创建一流事业特殊专业化服务需求目的性统一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环境具有动态复杂性特征,这既包括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以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变迁与发展,也包括了北京大学近115年发展所具有的特定环境的调适与发展,如具有北京大学自身特色的后勤体制改革,以及伴随后勤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财务经营策略、人力资源策略等。我们这群“现实人”,需将“类的力量”发挥出来,才能实现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以及个人的三方共同成长与发展。我所理解的“现实人”意即所处在北京大学后勤改革深入推进这一现实环境中的,且在这一环境中付诸于工作实践的我们;“类的力量”意即后勤人需发挥自身的力量,求大同存小异,众志成城。所以说,这一过程注定将是在不断调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大团队利益与小团队利益的博弈与融合中摸索前进的长期过程,它将将伴随北京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一起在北大历史上创造新的历史轨迹。
明晰中心争创一流会议中心的过程是“合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特殊规律性和合北大创建一流事业特殊专业化服务需求目的性统一的过程”这一逻辑点,这是我结合中心实际工作,学习贯彻中共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最大感受。
从2004年初加入中心这个大家庭以来,中关新园从无到有,从项目接收到最初的设计规划、建设,再到现在初具规模的整体运营,这一切都是会议中心朝着“一流服务平台”的目标所走过的道路,是会议中心在服务学校大局工作,服务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秉直践行“使命自觉、创建自信、差距自省、奋斗自强”的最好诠释。作为中关新园的一分子,作为这一征程中的亲历者与实践者,我倍感荣幸,更觉使命重大,我将继续与会议中心、与中关新园同心同德、同力同行。
1.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总第128期),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实践唯物主义诠释,刘曙光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1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