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竞争力新标准

日期:2019-08-14 信息来源:王海英
 

    什么是经济效益呢?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而社会效益则是文化对人、地域、事物的影响面、知名度、注意力等带来的效益;说到社会效益不能不提到社会责任,一个企业想要得到好的社会效益就必须首先承担社会责任。

    从表面来看,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对立的。因为他们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用于社会效益方面的多一点,那么企业的经济效益肯定要下降;因为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无论是捐献、赞助或者是扩大宣传都要花费企业的纯利润。如果讲究经济效益,那么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肯定要少,压缩必要的开支。但是他们又是统一的。他们共存于企业这个主体中。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了,那么企业就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用于社会责任的投入,去提高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工作比较到位,那么企业在政府、群众、顾客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了就会为企业吸引来风险的投资,会吸引优秀的人才,也会赢来政府的政策的倾斜。这样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提高。所以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

    那么企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应根据自己的成长阶段有所侧重。如果企业处于创业的阶段,因为企业当前的目标就是生存问题。因此企业侧重于经济效益的提高。社会责任方面只要不违背国家的法律,不带来负面的效应就可以了。如果企业处于发展的阶段,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企业具有一定的实力,因此可以加大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资,扩大企业的影响度。如果企业已经比较成熟的企业了,企业在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方面的侧重处于均衡的状态。在某时间段可能有所倾斜。如果企业处于衰退期那么企业就要减少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挽救企业的颓势。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加大、失业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和不安。全球契约所倡导的企业在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4个领域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也就更加重大,逐渐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新内容。正如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陈锦华所说:“商业道德、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为企业原本的功利性价值观注入了非功利性价值的内容,企业从重利轻义的单一价值观向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升华。毋庸置疑,企业要生存便要可持续的赢利能力。企业可持续的赢利能力主要来自与企业的开拓能力。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二是来自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常创常新;三是来自于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发挥水平。这三方面都说明企业可持续开拓能力的最终动力在于人。在企业面对新的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氛围下,形成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共识,是企业激励机制得以建立和运行的基础。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对企业管理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更是提高企业开拓能力的动力源泉。

    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虽会在短期内给增加经营成本带来一定的影响, 但无疑有利于企业自身良好形象的树立,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最终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潜在的利益。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佩尼(Paine)认为“一套建立在合理的伦理准则基础上的组织价值体系也是一种资产,它可以带来多种收益。这些收益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组织功效、市场关系和社会地位。”责任与竞争力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生共存,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可能有竞争力。企业在强化自身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通过拥有良好的文化机制和较高的创新水平,也能够提高应变能力,有助于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企业的经营形象和声誉也不断得到提高。企业承担多元社会责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可靠保证。

    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其社会效益,可以为自身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如为了保护环境、保障生活质量、维持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普通公众等都向企业提出了种种行为限制,有时还附有严厉的惩罚性措施。企业若不能符合要求,便会受到指责或惩罚,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相反,企业若能主动适应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限制条件,使决策和经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因此,社会责任是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是维护企业长远利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互利”行为。这一行为对企业来说,不仅仅是付出,同时也是一种获取。表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有利于调整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 有利于调整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使公众了解企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可信赖的企业形象;第三,有利于调整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社会责任也不再仅仅被认为是慈善事业,它更被看成一种社会机会。一些能够负责任的企业都应力图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塑造他们的社会形象,而这种形象将成为他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创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个非常中国化的标语却在跨国公司企业里张贴。在当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已经与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融为一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还起着向他人展示良好形象的信号传递作用,比如企业的品牌、美誉度、社会形象等。有调查研究表明,76%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会把公司的声誉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81%的人在价格和质量类似的情况下倾向于购买声誉良好的公司的产品。中国古代有一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很难想象一家没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会生产出对消费者负责的产品;我们也很难想象一家连自身基本责任都不愿履行的企业会履行与其他人签订的合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诚信的一种表现。地方国有企业既是以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实体,也是承担重要社会责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对于如何认识追求效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我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建设和谐的现代企业,就是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整体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一方面,要通过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能源产品和超值服务,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增加税收、吸纳就业、参与公益、保护环境等工作直接创造社会效益。特别是在新项目开发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生态、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做到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人民。

    二是要正确处理利益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事关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也是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方面,对构建和谐企业有重要影响。企业必须讲求效率,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同时又必须考虑全体员工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和承受能力。

    三是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合作经济,任何企业发展都需要与其他利益主体合作。因此,企业要树立大局意识、合作意识,积极与各方面建立协作关系,努力形成互惠互利、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要加强企业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努力实现多方共赢。

    四是要正确处理企业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坚持通过改革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发展局面,企业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都要以维护队伍稳定为前提,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员工的承受能力,做到充分论证、稳步实施,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震荡。

    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从边缘化的行为成为主流的商业实践,应当将其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额外的企业活动。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企业不仅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市场主体。企业的活动不仅影响社会利益分配格局,自然生态环境变好还是变坏,也影响着社会文化变革,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上,决不能只盯住经济效益,还要主动担负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企业的发展融入社会的发展之中。

    资本无道德,财富非伦理,为富可以不仁的经济理论和商业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企业不能仅仅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机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才是企业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的额外负担,而是企业存在的必然,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