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讲堂演出,如何看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日期:2019-08-15 信息来源:李春亮
 

    在演出行业发展中如何看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处理不妥,势必影响剧场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作为高校内部的一个特殊剧场,每年承接演出百余场,大部分采取售票的形式,在北京市演出系统中已占据一席之地。本文试就其如何看待处理两个效益关系问题,从一般、特殊,宏观、微观等不同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演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应是平等的。

    从一般角度来说, 所谓演出的经济效益是指剧场(或演出单位)在演出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较,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演出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与一般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差别。 所谓演出的社会效益,是指演出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其产品的主要功能是丰富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给观众带来心理愉悦和精神享受。

    由于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作为相区别的一面,二者应该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其地位应是平等的。可长期以来,人们要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追求经济效益同“小人喻于利”,同“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把追求社会效益同“君子喻于义”,同“社会主义优越性”联系在一起,认为演出属于服务行业,片面突出强调社会效益;要么本着利润至上的原则,认为售票演出属于纯商业运做,在“遵循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外衣之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割裂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讲堂演出的社会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其关系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从微观角度而言,在演出的经营开发中,其票房收入或场租费用是讲堂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演出的经济效益就是微观经济效益,即单场演出所获取的经济效益。同社会剧场一样,讲堂应该把经济效益当作自己经营的追求目标,这是由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所决定的。

    讲堂把演出作为产业进行开发,遵循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这说明推向市场的演出产品是商品。同时个别场次的演出要兼顾到合作伙伴(演出单位或主办方)的经济收入,利润太低或者折本经营也无法保证获得长期的演出渠道。只有确保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确保讲堂正常运转,吸引更多的演出团体走进讲堂,青睐讲堂,促进演出商业化的发展,为最终实现演出的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宏观角度而言,作为北京大学会议中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讲堂发展演出产业的最终目的是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为广大师生服务,因而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讲堂自2000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以来,七年中始终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弘扬高雅艺术、繁荣校园文化为己任,坚持高品位、低价位的原则,遵循“奉献一流艺术作品,提供一流艺术服务,推广一流艺术教育”的工作思路,在认真完成学校交办各项工作的同时,为繁荣北大校园文化生活做了大量努力,并收到显著效果。其中讲堂承接引进的一系列高品质演出已经成为讲堂的品牌,例如北京大学新生音乐会、五四交响音乐会、北京国际音乐节、打开音乐之门、百折昆曲进北大等受到广大师生热烈欢迎。

    讲堂所处高校的特殊地位以及观众群构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票价制定、宣传及售票过程中都必须遵循学校政策、考虑学生利益。除了“高品位、低价位”的原则,讲堂在节目单制作、灯光音响租赁等方方面面尽量从各个角度满足观众需求,保证广大师生花最低的票价欣赏高品质的演出,乃至出现退票行为(个别场次上座率不高,主办方为了充实场次往往在开演前向广大师生免费赠票,为了同时保证已购票学生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讲堂将票款原额退还)。这就使得讲堂在相当部分场次的演出运做当中虽然只能维持收支平衡甚至入不敷出,但是在师生当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为讲堂维系了数量更多更稳定的观众群。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合理把握两个效益的伸缩关系,恰当处理两个效益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是讲堂演出进一步规范发展的前提。通过经济效益的取得,讲堂不断投资改进剧场环境、完善舞台设施、引进优秀节目,从而使广大师生能够欣赏到更多精彩演出,做到取之于师生,用之于师生,这样既可以减轻学校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加速演出商业化进程,使讲堂演出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