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规律学经验 三通发展促融合

日期:2013-09-27 信息来源:由晓婷
 

    今年是对外交流中心成立20周年,本年研讨会非常巧妙的利用对外交流中心这一历史发展节点,本着近年来会议中心的发展宗旨,协调中心及各单位之间的发展规律,提出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内在动因,把握重要规律,积淀宝贵财富,强化品牌意识等非常有创新性和延续性的讨论主题,对会议中心,乃至对北京大学都具有现实及长远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会上听取了陈振亚和李榕两位领导基于不同切入点、不同风格、不同阶段的发言,感触颇深。作为一个只有30多人的小型单位,能够在20年的时间内,踏踏实实做事,不断追求卓越,最终形成一定范围的品牌成就,不容小觑,这些与领导者本身的素质和领导力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与各个历史阶段基层员工们的基本素养及工作状态息息相关。

    对外交流中心的成功发展模式是否适用于会议中心其他兄弟单位?如果适用,是否有利于会议中心的进一步融合?这两个问题是本次研讨会讨论的关键之处。所以研究对外交流中心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发展方式、人员配备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个人认为,对外交流中心20年的发展与会议中心及其兄弟单位的发展情况有相似的大环境,但是在规模和人员配备上却不甚相同,所以在学习对外交流中心经验这个问题上要分为如下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    总结“共通”经验, 提升服务品质

    会议中心的行业本质是服务,无论是服务学校,还是服务顾客, 服务的水平都体现着单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陈总监的发言稿中这样写道:“细细琢磨我们这些年取得的成绩都不是从这些细小服务的积累所致吗?大家明白,每到英杰的客人都会从我们每个服务细节中给出他们的评价,虽然不是每位客人都会当面夸你或指责你,但是每个客人都是心中有数的,这些好的评价和感受的日积月累就会在校园中流传,久而久之形成了我们的英杰服务品牌。”所以,服务性行业最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保持现有优势,同时要不厌其烦的挖掘细节,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服务品质,这不是简单的宾至如归,而是一种敬业精神的体现,也是热爱这个行业的体现。这就是为什么会议中心人都是追求完美的,甚至有时在外人看来感觉是有些“苛刻”的。所幸的是会议中心内部的所有单位在这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这些优秀品质,虽然所处领域略有所不同,但是大家都将“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单位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与中心领导的长远眼光、整体规划、准确定位都是密不可分的。

    二、把握“变通”规律,强化各自优势

    万物均有其共通性和特殊性,作为会议中心的各个兄弟单位也不例外。我个人认为,中心内部各单位主要的特殊性体现在规模和人员配备上。对外交流中心的业务有淡旺季的不同需求,同时因为是窗口单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反应灵活性和变通性,工作态度、工作标准的要求相对较高,为了在节约人工成本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对外交流中心不得不在限制单位规模的同时,招聘富有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来工作,即所谓的“多面手”。而中心其他兄弟单位组织机构相对稳定,员工人数众多,服务对象也有所不同,服务的季节性不是很明显,需要单位做的是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明确分工组织机构,稳步提升工作强度,而这些单位的员工也是会议中心的大多数,是会议中心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会议中心整体工作水平的体现。所以对会议中心普通员工而言,单位所做的应该是引导员工做好本职工作,争取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对自己的岗位认真、负责。在学习对外交流中心的同时,不断强化各自的发展优势,为中心整体发展添砖加瓦,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三、形成“汇通”模式,促进中心融合

    说到中心的融合就不得不提到品牌这个概念,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每个企业毕生追求的目标。什么是品牌?“品牌”是对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他是用以和其他品牌和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现象,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殖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关于其载体的印象。通过对品牌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好的企业发展的后期的性状都是趋于相近的,尤其是在发展理念和品牌成就方面。所以中心品牌的形成依靠的是各单位品牌的逐步成熟和融合,中心的整体大融合也是指日可待的。

    综上所述,仅是在听取研讨会发言过程中的个人感悟和体会,很希望将这种“头脑风暴”的模式继续传承下去,共同促进会议中心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