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流中心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日期:2013-10-12 信息来源:李 榕
 

摘要:对外交流中心成立二十年来,通过多层次多方面服务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为北京大学对外交流和教学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校树立了的优秀品牌。为分析这一品牌产生、保持和不断提升的原因,本文将对外交流中心的精神文化简要概括为5D,即:责任(DUTY),奉献(DEVOTION),精品(DELICACY),发展(DEVELOPMENT),梦想(DREAM)。对外交流中心将继续传承和发扬5D精神,以责任意识不断深化对交流中心根本宗旨的认识;以奉献精神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以追求完美的专业态度,继续提升两大主营业务水平;总结内在动因,保持长久稳步发展;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为中国梦、北大梦、中心梦而努力奋斗。

 

今年,对外交流中心迎来了第二十个生日。相对于北京大学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来说,交流中心的历史并不长,但其成立和发展始终与北京大学教育事业,尤其是对外交流事业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密切相关。二十年来,交流中心以多层次多形式服务学校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为北京大学对外交流和教学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承办了500多场国际学术会议和活动;举办了近300个海外研修项目;接待了几十万计的海外宾客;英杰会场更是常常高朋满座,国际政要、学术大师的智慧,新锐才俊、青年学子的锋芒在这里碰撞交融,使会场熠熠生辉。

二十年来,交流中心既有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成长,也有在学校和会议中心的信任支持下实现的大跨越,其发展历程和成绩为今后长期稳步发展打下了深厚基础。为此,交流中心认真回顾历程,深入思考总结,概括了中心发展过程中卓有成效的5D精神。那就是: DUTY(责任),DEVOTION(奉献),DELICACY(精品),DEVELOPMENT(发展),DREAM(梦想)。5个词英文首字母均为D,所以概括为5D精神。

一、Duty:以责任意识不断深化对交流中心根本宗旨的认识。

对外交流中心自1993年成立之日起,就以服务北京大学对外交流事业作为工作目标。

2000年,对外交流中心并入会议中心后,会议中心明确提出了要与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适应,坚持服从学校大局、服务广大师生和中外宾客的根本宗旨。这进一步确立了交流中心工作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

如今,学校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在对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与举措的部署中,学校对于后勤保障部门,特别提出“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品质”的总体要求。交流中心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直接服务学校的学术文化交流和国际交流的职责。

随着学校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各项工作的不断推进,北京大学的学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对交流中心服务水平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这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和践行我们的根本宗旨,适应满足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断提升的需求,完成学校赋予交流中心的责任,继续实现交流中心的核心价值,这样未来才会有更广阔的前景和更开阔的道路。

王恩哥校长曾说过,大学是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最无间隔、领域最为前沿的场所,要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交流中共进共长。对外交流中心的责任就是满足北京大学与外部世界互动交流中不断发展的需求,为前沿的、无间隔的学术交流搭建舞台,做好幕后支撑。如同在交流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时任校党委书记闵维方于所言,成为“国际教育交流的窗口,北大走向世界的平台”。

二、Devotion:以奉献精神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作为北京大学事业单位体制下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专业化服务实体,会议中心对自身价值进行科学定位,提出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两者冲突时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的原则。在会议中心这一总体原则指导下,交流中心在业务经营活动中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两个方面均取得良好的发展成绩。

(一)经济效益

在发展经济效益方面,对外交流中心逐步建立健全企业化管理机制,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经营利润连年增长,自身实力稳步增强,实现了经济效益持续良好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业绩。

(二)社会效益

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社会效益是指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后为社会带来的贡献。社会效益包括企业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与赞助,也包括诚实守信的经营信条,包括以德取人、以信取人、以质取人、以诚取人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在社会上留下美好声誉。在这一方面,交流中心始终秉承无私奉献精神,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首先,交流中心以服从学校大局,服务广大师生为使命,在工作中以学校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服务对象的目标和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仅着眼于小单位的经济利益,从而形成了诚信第一,服务至上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得到了客户的信赖,在客户中、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如陈振亚老师所言,交流中心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以交流中心刚刚承办的第七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为例。

这次会议与会代表有1300多人,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及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瑞典等七个国家,有三十多个院士,是中国无机化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活动。

在这次会议的组织承办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付出了大量的艰苦努力。首先,由于百周年纪念讲堂装修,开幕式及大会学术报告只能邱德拔体育馆举行,这是邱德拔体育馆第一次被用于学术研讨场所。为此,我们前期对场地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实地考察,对场馆设施、技术设备、细节配置进行了反复测量和研究,终于拿出一套可行方案。巨幅背景板,超大尺寸的幕布、高水平的音响设置等,使会场具有强烈的学术氛围,全面清晰地展示了大会报告人的学术成果。另外,在整个会议过程中,准确估计了千人会议的工作难度和重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突发问题预案,妥善高效地解决了一系列问题,有效地把控现场,如:会议注册地点的三次移动,分会场视频同步转播,以及在兄弟单位中关新园的大力支持配合下,顺利解决代表住宿问题等等,使得本次会议最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化学学院对我们的承办工作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关于这次学术会议的新闻连续很多天登载在学校主页首页,新闻报道了会议的圆满成功,高度评价了会议对于化学学院、北京大学,还有中国无机化学界的非凡的学术意义,报道了93岁的徐光宪先生,浙江大学校长、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还有留美归国的著名青年科学家……虽然在报道中,没有提到交流中心,但是我们知道,会议的成功,会议学术意义、学术目标的实现,就是我们工作的成就,就是我们社会效益的体现。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外事活动、重要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中,交流中心从来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积极主动提供低价位、甚至无偿的高水平服务。

比如每年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这是学校年度的重要活动,更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最为重要、最为特殊的环节。其实这些典礼现在都不在英杰举行,但是在这样的重大活动中,学校信任交流中心,需要交流中心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每次都把会场主席台、贵宾室服务工作交给我们,而且没有一分钱报酬。

交流中心的同事们在服务学校大局这一点上具有高度共识,不计得失、毫无怨言。毕业典礼前,大家一大早六点半就把茶点、咖啡机、餐具等运往邱德拔体育馆,为了保证服务水准万无一失,会场部的员工担心体育馆热水器跟不上,甚至带着很多瓶开水从英杰拉到邱德拔。我看了觉得特别感动。

另外,在这样的重要活动中,交流中心不分份内份外,勇担责任。典礼涉及学校很多部门,虽然前期协调加上会前彩排有好几次,但还是会有疏漏的地方,有没有布置到的细节。比如每次书记校长在典礼后为博士毕业生拨帽穗的环节,很多学生把握不好站位与校领导的距离。按说现在体育馆接过会场布置工作,这点事情已经不属于学校安排给我们贵宾室服务和主席台服务的环节了。但是最后一次彩排,体育馆的一位老师问我们,我们没有脚印,你们那里有吗?还没等我回答,宋老师很自然地说,好的,我们做吧。其实事情虽小,我们也要提前准备,典礼后还要及时找好位置去贴上。但是没人计较这到底该不该我们做。我想,这些小事就能看出来,就是责任感,这就是奉献精神。

坚持会议中心确立的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原则,交流中心为学校对外学术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赢得了良好赞誉。今后,交流中心将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和实现自身价值,才能为今后的发展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三、Delicacy:以追求完美的专业态度,继续提升两大主营业务水平。

对外交流中心的主要业务分两个领域:会场服务和会议与交流。两个业务领域服务对象、工作内容不同,但是高效敬业、追求完美是大家共同的专业态度。

(一)会场管理与服务

会场服务工作主要是对于英杰交流中心和守仁国际中心会议场地和相关设施的管理、营销和服务。业务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服务对象群体相对固定,主要面向学校各院系、部门和单位;二是随着学校各院系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面临日益增多的其他会议场所的竞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体,日益增强的外部竞争,决定了保持长久的口口相传的良好声誉是会场营销、管理和服务的生命线。

为此,需延续交流中心长期以来的成功经验,继续提升会场服务的硬件和软件水平。

一是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勤俭节约的精神,进一步增加投入,不断改善会场环境,提升相关设备设施的水平,从而一方面实现学校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能够满足随着时代发展,客户对于会场环境条件不断提升的需求。

在英杰会场环境设施的改善上,我特别有感受。这种感受更多的是源自客户的角度、会场使用者的角度。

在基金会工作的十多年里,每年都很多次在英杰会场举办会议、举行仪式。场地的变化我特别有体会,也特别受益。举个例子,最早阳光大厅是敞着的,后面也没有门,没有遮挡。在月光厅(曾经称新闻发布厅)举行活动时,要陪着捐赠人走过阳光大厅的后门,客人看到阳光大厅气派的主席台,就常常指着阳光大厅说,这个厅不错。而场地费用不一样,项目预算有限,又怕破坏了与捐赠企业的关系,我们就要拼命做解释,真是为难。所以后来看到阳光大厅后面加了门,英杰场地都在一步步改进,特别高兴。

二是以高效敬业、精益求精的态度,坚持“服务于客人开口之前”的“六星级服务”,借分管会场部的主任助理宋玉兰老师的话说,就是要“以超越客户期望的完美的客户服务来造就客户忠诚”。

关于这一点,我也从来自基金会的会场使用者的角度谈我的感受。

捐赠人个性风格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奢华,有的简朴,但共同的要求是要讲究,要有品质,在场地上不能容忍管理的死角。到了英杰,从服务员善解人意的周到服务,到她们不经意间的文雅气质;从会议室灵活多变规格形式,到洗手间封到顶的隔板、适度的水温,都会让捐赠人感到很舒服,很愉快,他们不会想这究竟是哪个单位工作做得好,是交流中心还是基金会?而是对学校,对整个北京大学产生信任感。没等我们做工作,对北大的认可已经先有了一半了。

交流中心将继续保持英杰舒适、温馨、高雅的会场环境和服务水平,为学校高层次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提供相匹配的会议管理服务。

(二)会议与交流

会议与交流工作是对外交流中心应北京大学外事工作的需要,被学校赋予的起家主业。目前,在北京大学全方位的后勤支撑保障体系中,会议与交流工作承担独特的重要使命。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术交流、短期研修等民间外交的方式,服务、支持和弥补学校甚至国家的外事外交工作的需要。二是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的组织承办,为学校的前沿学术交流提供直接支持,服务和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会议与交流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从事这一工作的团队必须具有较高的能力、素养和境界。

第一,会议与交流工作的服务对象群体主要来自海外,首先要求工作人员具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对于客人的异国文化背景的理解力和与之沟通的能力。

文化差异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记得今年吴志攀常务副校长在交流中心举办的香港律师国情研修班讲话,谈到香港律师来北大进行国情研修的意义时,对他们说,我们虽然外表看上去一样,但实际上完全不同。由于我们彼此所处的社会环境、制度和模式不一样,文化背景不一样,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非常不同。当时,在座的香港律师频频点头。想想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形、各类来宾,我也觉得特别有共鸣。文化差异微妙复杂,需要我们不断拓宽视野,增长学识和见识,在工作中妥善处理。

第二,会议与交流工作要求我们能够及时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北京大学的雄厚的学术优势、师资力量和学科发展的动态,这样才能在学术交流研修项目中,圆满完成课程设计、师资安排、相关交流活动策划等工作;才能在国际会议承办工作中理解会议的学术意义、学科要求和主办方的学术出发点,为会议提供周到完备的组织安排,为教授学者搭建完美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比如,我们已经举办海外研修项目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国情研修,以及经济、法律、工程设计等多个学术领域。但是,前段时间,王颖老师接到中联办的电话,问北大能否有学术能力举办一次动漫设计方面的研修项目,他们希望与香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加强联系。我们认真讨论了这个项目,虽然以往不太了解这个领域,但是如果能够做起来,对中联办的工作和北大的影响力,都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在信息科学学院的网页上研究了一些教师的专业领域,觉得收获不大。后来我联系了信息科学学院的领导,了解师资情况。他们介绍说这是信息科学的新兴应用领域,信科学院目前没有老师专门从事这个方向,但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有几位新聘任的老师在这个领域比较有成就。辗转联系到了软微学院的老师,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会议中心、对外交流中心,介绍了这个项目的意义,得到他们的理解和认同,他们乐意承担并共同设计这个项目的教学内容。目前,中联办已开始着手联系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第三,对于会议与交流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坚持服务学校大局、服务国家利益的使命感和的奉献精神,在国家外交部门、学校外事机构以及国外大学委托交办的在重要国际交流项目中,提供全力以赴的支持、配合和服务。例如,与北大有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大学交流项目,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费减少,项目利润有所降低。但是交流中心从大局出发,努力降低成本,不过分计较自身得失,继续承接并圆满完成项目,发挥了北京大学独特的国际影响力。

四、Development:思考总结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因,保持长久稳步发展。

回顾对外交流中心成立成长的二十年,促进、推动和决定其发展的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首先国家、学校和会议中心为其发展提供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二十年中,世界的格局、中国的实力、北京大学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交流中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

特别是并入会议中心后,借助会议中心在学校的整体影响力,借助会议中心逐步建立健全的整体管理体系而产生的整体优势,借助中心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协作,交流中心实现了一系列跨越式发展。

同时,为保持交流中心长久稳步发展,作为交流中心的一员,更要认真思考总结其发展的内在动因。因时间和视野的局限,现仅就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尚不深入的理解:

(一) 核心领导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引领交流中心发展。

二十年来,对外交流中心的建立、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担任交流中心主任二十年的陈振亚老师的长期的、卓越的贡献。他以广阔的思想见识,出色的领导才能,忘我的奉献精神,非凡的工作热情,开创性地为交流中心摸索出一条逐步发展壮大,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道路。陈振亚老师对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感动感召着每一位在交流中心工作着或曾经工作过的员工。在他的领导下,在他的榜样力量激励下,交流中心逐步构建出一支勇担责任的中层骨干队伍,在全中心形成了热情投入的工作氛围,凝聚了强大的集体向心力。

有句话叫做“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就是陈老师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或者更为贴切的,可以改为“接得了总统,修得了马桶”。陈老师在他的报告中谈到“气”,我觉得非常准确,他身上这股气,是交流中心二十年非常宝贵的财富。

在交流中心成立二十年的节点上,陈老师的示范也将引领接任职责的我,全力以赴、全心而为,投入到中心未来的发展之中。

(二) 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文化理念,使员工和交流中心同成长。

工作在北大对外交流的窗口,交流中心员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代表的都是北京大学的形象。他们内心的归属感、认同感直接决定其能否具有岗位所要求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

以人为本、和谐共进,一直是交流中心在员工管理中长期形成并遵循的文化理念。以这样的理念,中心关心每一位员工的物质生活条件,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尤其是鼓励和满足对于青年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成长和进步的要求。从而稳定了员工队伍,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自豪感。有相当一批员工从最初的基层人员,经过近十年的历练,与中心共同成长,发展成为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的中层骨干,为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交流中心,员工们找到了家的感觉。这个大家庭中,有温暖,有责任,更有每一位成员和家庭的共同成长。

(三) 以全球视野把握发展趋势,使交流中心与时代共进步。

二十年来,社会环境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尤为显著。首先,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国际化进程日益加深;北京大学启动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事业,国际交流愈发活跃;应一流大学建设需要,而产生的会议中心也在为创建一流会议中心奋发努力。这对处于其中的交流中心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国际化要求。其次,这二十年中互联网、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有了巨大发展,并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迅速广泛应用,从而使我们必须就工作中所使用的设备设施、交流方式等技术形式和手段进行持续升级。可以想象,今后中国的国际化信息化的进程将会更加广泛深入,蓬勃发展。

这样的社会发展环境,决定了我们的事业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的特点,我们要以全球视野,在工作中把握国际发展态势和时代特点,了解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状况,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管理经验,学习并利用不断出现和升级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才能在会议场地管理服务、国际会议和国际交流项目组织承办、海外来宾来访接待等主要业务领域,保持示范引领的独特优势,并不断增强竞争力,与学校、会议中心共发展,与时代同进步。

五、Dream: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为中国梦、北大梦、中心梦努力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梦、争创一流会议中心的中心梦,是会议中心每个人的内心梦想。三个梦想存在着内在的高度统一的关系。如朱善璐书记所说,“实现北大梦是当代北大人助圆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和贡献”,那么对于我们这一代北大会议中心人来说,我们的北大梦就要落实在我们实现中心梦的努力中。

交流中心在成立二十周年之际,面对国家、学校和会议中心赋予的使命和职责,要时刻心怀梦想,脚踏实地,认准目标,加倍努力,继续为建设一流会议中心团结奋进,助力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