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展示“搭台的”作用

日期:2013-10-04 信息来源:李春亮
 

    为期两天的研讨,陈老师、李老师以及交流中心各位同仁,通过主题发言和个人感受,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魂有魄的对外交流中心!我自己在会议中心工作将近八年,但他们谈的好多工作乃至理念,对于我来说,都是第一次听到,恐怕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系统地拿到桌面上来说,感动之余,也有感慨:为什么好多工作,我们做了,别人不知道,甚至连同一系统内兄弟单位的人都不清楚? 

    的确,我们会议中心是服务类单位,工作性质大多是处于幕后的,就像陈老师常说的“我搭台,你唱戏”。演出圆满成功谢幕的一刻,鲜花和掌声属于“唱戏的”,“搭台的”依然要耐得住无人喝彩。然而,戏唱的好,除了演员在台上的精彩表现,也有“搭台的”一份功劳,在筹备和彩排阶段共同分担责任,在鲜花掌声中共同分享喜悦。搭台,是我们生存的手段、立足的根本,因而,在现实当中,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工作,适度开展对外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是职业和专业“搭台的”! 

    要把握好宣传的方向和尺度,首先要选准宣传的主体,即谁为“搭台的”做宣传。个人觉得,宣传主体至少应包括三个角度:“唱戏的”、“看戏的”和“搭台的”自己。

    一、    让“唱戏的”主动宣传

    所谓“唱戏的”,即我们所承接活动的主办方或承办方。会议中心各单位每年承接活动数量以千计,其中具有校内外影响力的也不下数百,而且好多活动的策划筹备和执行过程中有我们的心血和贡献,可以说,是我们和主办方一道,促成并保障了活动的圆满,这一点,主办方心里是最清楚的。如何让对方把心里“清楚”的内容主动用嘴说出来,用笔写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提供“超值”服务(如果是“等值”甚至“低值”服务,对方会认为我们的工作和付出是理所当然的)。

    超值服务,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几个阶段。以讲堂为例,针对校内活动,在中心整体服务理念指导下,讲堂一直以全力配合、保障学校各类重大活动为己任,每年均为校内例行活动预留相应档期,主动与学工部、组织部、团委、工会、院系等进行前期对接;针对校外活动,讲堂也会为每年在此举办的凤凰卫视“影响世界华人颁奖盛典”等活动预留场地,与主办单位提前沟通筹办计划。 

    有了前期慎重沟通,在活动筹备乃至进行过程中,我们更要通过自身工作让对方感受到“超值”的服务,例如陈老师讲的那样,个别活动即使当时经费不到位,“没钱也让他办,而且配合他办好”,以致在活动结束后主办方主动提出多追加费用,在费用不能一次性到位的前提下还强调:“下次我补你!” 

    用心用情服务,活动圆满成功后,赢得客户发自内心的感谢,由合作伙伴成为朋友,乃至超越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主办方心里惦记着咱,自然会替咱做宣传。超值的服务赢得超值的回报,超值的回报就是“被宣传”,这其中有的是口口相传的,有的是诉诸文字的,均有助于塑造我们的品牌,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二、让“看戏的”自觉宣传 

    在一场场活动中,我们除了要和主办方密切配合、精诚合作,所接触的还包括参加活动的其他人员。这部分人不直接参与活动的策划和准备,但却是当日活动的主体,数量大、身份高,可以称之为“看戏的”。 

    作为“搭台的”,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后台和台上“唱戏的”,同时要关注台下“看戏的”。打动“看戏的”,关键在于细节!在参会人员眼中,我们的会场布置、硬件环境、软件服务、现场秩序、仪容仪表、精神状态等等,都会成为其评判“台”搭得好坏的因素。当我们用饱满的热情、一流的服务、规范的管理,让现场每个人都感受到舒适和便捷,那么,当活动结束后,他们会记住这场活动中的某个“细节”,并有意无意的会去传播这些舒适的记忆,从而起到宣传效果。 

    今天“看戏的”,明天就有可能成为“唱戏的”,将与“搭台的”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三、“搭台的”做自我宣传 

    李榕老师在发言中谈到“活动圆满结束后,外界做了许多报道,但是一句话都没提交流中心,没提会议中心”,这很正常,因为通常各界关注点都在活动主题、参与嘉宾、影响力等处,不会过多关注活动筹备和策划环节。别人不为我们宣传,我们自己是否需要自我宣传?从哪个角度切入宣传?这是需要我们考虑的。 

    个人认为,作为配合服务类单位,我们能够耐得住寂寞,但是不代表就应该甘于寂寞,在恰当的时候,可以也应该适当出现我们自己的声音。然而,这种宣传又必须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就像一个人说话,如孔子所讲“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如果说的时候不对,说的内容不好,那就不如不说!这就需要我们在宣传过程中,从内容上必须找准宣传点,从时间上必须看准宣传时机,从程度必须把握宣传度。在此举一个老的例子,也是指导我开展宣传工作多年的案例:2010年,讲堂东门展板上的前言文字曾提到“培养师生观众”这个说法,当时范主任指出“培养”这个词用得有些过,虽然我们实际在这样做,但是要考虑听者和看者的感受。 

    由此,我们还要考虑宣传面向的群体,如是针对校内单位和师生,则需多做少说,甚至做了不说,用踏踏实实地服务赢得“心照不宣”的社会效益;如是针对校外,则要适当借力乃至主动宣传,以便实现自身品牌效应最大化,并借此赢得相应经济效益。